歡迎訪問山西雙良再生能源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官網!

新聞資訊
為用戶提供優質的產品和周到的服務
18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桂平發表署名文章《劉桂平:努力提高金融體系氣候風險管理能力》。
劉桂平提到,我國金融體系在綠色金融發展方面較早進行了探索,并取得了長足進步。下一步,要在此基礎上,重點提升氣候風險管理能力,科學監測評估氣候風險對金融體系的影響,有力、有序、有效地支持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劉桂平介紹,氣候風險壓力測試是氣候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中國人民銀行已完成第一階段氣候風險壓力測試。下一階段,人民銀行將繼續完善氣候風險壓力測試方法。一是以更加貼合我國實際的方式改進壓力情景和傳導路徑,提高測試結果的應用價值和指導意義。二是進一步拓寬測試覆蓋行業范圍,涵蓋更多高碳行業,更加全面地分析我國金融體系氣候風險敞口。三是探索開展氣候風險宏觀情景壓力測試,更加系統地評估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帶來的結構性、交叉性影響。
劉桂平表示,金融體系要做好氣候風險管理,用好壓力測試這個氣候風險“監測器”和“儀表盤”,合理把握“立”與“破”的節奏和力度,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支持實體經濟平穩、有序轉型,推動“雙碳”目標如期實現。
劉桂平認為,金融機構要逐步建立氣候風險管理架構,將氣候風險納入公司戰略和偏好管理。一是將氣候風險管理納入中長期發展規劃,評估氣候風險對金融機構業務的中長期潛在影響。二是將氣候風險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明確“三道防線”職責分工,將氣候風險因素融入風險管理全過程。三是將氣候風險納入投融資業務全流程,加強投融資分類管理。四是豐富氣候風險壓力測試實踐,前瞻性指導投融資結構調整和風險防控。
劉桂平指出,強化氣候風險數據收集,夯實氣候風險分析基礎。氣候風險相關數據測量和估算的專業性較強,需要相關政府部門、金融機構以及企業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不斷提升數據的可靠性、可得性,以及核算方法的一致性。人民銀行正在探索開發金融機構碳排放和碳減排核算方法,金融機構也要提高氣候風險數據管理意識和能力,做好宏觀氣候和政策數據、微觀碳核算和財務數據、ESG數據等氣候風險信息的歸集與整合,建立氣候風險大數據,不斷提高氣候風險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劉桂平還指出,進一步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做綠色產業發展的“助推器”。一是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實現綠色金融、綠色產業等標準的國內統一和國際接軌。二是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建立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產業基金、綠色信托、綠色租賃、綠色資產證券化等在內的專業化、綜合性產品和服務體系,滿足企業多元化融資需求。三是充分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加大對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等重點領域支持力度。
劉桂平強調,加大科技賦能力度,促進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融合發展,做小微和三農綠色低碳轉型的“放大器”。金融體系要深刻分析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的內在聯系,對二者一體謀劃、一體推進,找準綠色金融標準和規則與普惠金融發展的結合點,深化兩者的融合發展實踐。同時,要加快金融科技發展和應用,破解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的信息不對稱難題,利用數字技術盤活綠色資產,推動環境信息披露,降低普惠金融成本。
劉桂平還表示,加強轉型金融研究與實踐,做高碳行業轉型升級的“穩定器”。金融體系在管理氣候風險、發展綠色金融的同時,要立足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和傳統高碳行業仍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的現狀,正確看待碳排放密集型市場主體、經濟活動和資產項目綠色低碳轉型的融資需求。在用好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的基礎上,加快確立轉型金融標準,明確符合轉型特征的活動分類及其技術指標,鼓勵金融機構設計推出更加豐富的轉型金融工具,加大對傳統高碳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的支持力度,實現轉型金融與綠色金融的良性互動、優勢互補。
劉桂平最后指出,對我國經濟金融事業而言,碳達峰、碳中和既是全新的約束條件,更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和契機。金融體系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在不斷提高氣候風險管理能力的基礎上,以系統思維有序、有效支持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為實現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金融智慧和力量。
版權所有:山西雙良再生能源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晉ICP備12007302號-1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