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山西雙良再生能源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官網!

新聞資訊
為用戶提供優質的產品和周到的服務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繼續肆虐全球,各種極端天氣也頻繁來襲,世界依然在嚴峻的考驗中前行。全球能源轉型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經濟的不斷復蘇,全球能源需求持續回暖,然而,可再生能源受制于極端天氣難以“穩定發揮”作用,化石能源因上游投資減少而供不應求,行業低碳化加速使得供應鏈價格高企……世界各國為了平衡能源供應與清潔發展絞盡了腦汁。
第26屆氣候大會召開 中國“氣候格局”獲點贊
2021年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可謂喜憂參半。雖然也取得了一些積極成果,但相較于此前的氣候大會,這場被譽為“人類自救最后希望”的重量級會議,行動力仍顯不足。
雖然發達國家曾承諾,在2020年前,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用于解決欠發達國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迫切需求,但這個承諾如今不僅沒有兌現反而面臨推遲。更有甚者,美、英、澳等國繼續無視其自身氣候政策無力、減排動力不足等問題。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認真推進“以實則治”的氣候行動。從自身大力支持削減碳排放,到以大國擔當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貢獻關鍵力量,中國充分體現了言出必行、行勝于言的戰略定力。
正如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所言:“光有目標,沒有行動,沒有政策,那算什么力度?在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上,我們是認認真真在落實。”
多國探索凈零排放 碳中和成“時代命題”
從陌生的減排術語,到大勢所趨的“時代命題”,“碳中和”已經實現了從學術詞匯到大眾話題的轉變。2021年,“碳中和”在全球范圍內持續“走紅”。
中國已經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而且拿出了“抓鐵有痕”的勁頭,力求做好這道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下的綜合題。
俄羅斯提出通過“緩和且平穩”的方式,完成“碳中和”目標。阿聯酋和沙特成為海灣地區率先提出凈零排放目標的傳統產油國。日本通過書面方式最終敲定了凈零排放目標。德國則將“碳中和”完成時間表提前。
印度和韓國的“碳中和”目標爭議最大,輿論指責兩國的“碳中和”目標不切實際。
所謂思之深則行之遠,在人類與自然實現“和解”的漫漫征途上,沒有誰能置身事外,如何交出一份合格的“碳中和”答卷,需要全球各國通力合作。
需求飚漲、價格飛升 能源危機多點爆發
2021年,美國、日本、印度、英國等國相繼出現了嚴重的能源供應危機,大規模長時間停電、加油站無油可售、居民電價反復飆升等反?,F象層出不窮,令2021年成為了當代少有的“能源危機年”。
地震、嚴寒、高溫等極端情況令日本、美國、印度多地“斷電”,拉尼娜現象使得歐洲天然氣供應緊張,進而導致電價成本增長……
與極端天氣等自然因素相比,人為導致的“意外”則更讓人啼笑皆非。蘇伊士運河因貨輪擱淺成為全球海運貿易的“堵點”,油氣價格因此一度暴漲。美國最大成品油管道運營商遭黑客襲擊,導致多個城市的居民“無油可加”。
應急策略不足、調控能力不善、人為失誤不斷,都成為2021年能源供應遭遇危機的“禍首”。正值全球經濟快速復蘇,2021年的能源需求直沖歷史新高,本就“沉疴纏身”的各國能源供給應如何走出困境?合理利用本國資源,加速開發可再生能源,推動能源系統可持續發展,或將是答案。
化石能源持續遇冷 能源轉型大步向前
與一波又一波投資涌向清潔能源相比,2021年,化石能源的上游生產領域顯得格外“冷清”。
2021年,油氣上游領域投資延續了2020年的頹勢,勘探項目一再延期、生產項目屢遭叫停,投資額較疫情前的水平下降達25%。此外,全球范圍內基本沒有推進LNG上游增供的計劃。
煤炭領域的形勢更為嚴峻,“不再投資新建煤電項目”的承諾此起彼伏。
但全球經濟復蘇帶來的能源需求回暖,卻推動石油、天然氣、煤炭價格一再走高。根據國際能源署數據,2021年,全球電力需求增長速度實際上遠超過了可再生能源裝機增速,以煤炭為首的化石能源反而成為了多國能源保供的“救命稻草”,2021年燃煤發電量甚至創下歷史新高。
多變的市場形勢需要前瞻性的決策,摒棄化石燃料的步子邁得過大是危險的。如何合理利用資源、推動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值得深思。
各國搶灘布局氫能 綠氫競爭力漸增
2021年,氫能的熱度只增不減。德國、法國、阿聯酋、俄羅斯等多國先后宣布氫能戰略。
德國確認優先發展“綠氫”,法國計劃推動氫能技術研發和工業應用,俄羅斯努力探索最具成本效益的“制-儲-輸-用”氫氣一體化路線,阿聯酋則以全球最重要氫氣生產和出口國為己任。
在中國,河北、廣東、山東、浙江、北京、上海等多個省市相繼在其“十四五”規劃中提出發展氫能產業。
相比于傳統的化石燃料制灰氫、灰氫配合碳捕捉和封存技術制藍氫,清潔能源制綠氫,才是一種真正零碳的能源。而隨著全球清潔能源發電成本的不斷降低,綠氫的成本競爭力也與日俱增。
事實上,不管是哪種規劃和目標,都是各國搶灘布局氫能產業的縮影。在全球對氫能寄予厚望的背景下,氫能產業鏈的布局正日漸明朗化、精細化,氫能產業的未來也更加值得期待。
能源金屬價格大漲 供求失衡隱憂乍現
“漲價”無疑是2021年能源金屬市場的關鍵詞。伴隨著各國不斷推進能源、交通、航運等領域的低碳化發展,廣泛用于風電、光伏、儲能等產業的銅、鋰、鈷、鎳等一系列能源金屬,都進入了價格大漲的市場周期。
其中,作為鋰電池的“核心”元素,鋰一年之內價格暴漲超過400%。鈷、鎳、錳等金屬價格全年漲幅都超過100%。風電、光伏、新能源汽車、電網等領域都必不可少的金屬銅,2021年同比漲幅也超過50%。
而核電行業的重要燃料鈾,2021年價格也持續回暖,一度達到48美元/噸,創下多年來的新高。
未來,能源轉型帶來的需求增長有望為能源金屬市場帶來長期“牛市”,但上游礦產開發投資增速不及預期、金屬礦產資源開采難度持續加大等難題卻為能源金屬市場帶來供不應求的隱憂。如何實現大宗原材料保供穩價、保持重點產業鏈順暢、推進能源安全供應,已然成為清潔能源時代的新議題。
碳價屢屢創新高 全球碳市空前活躍
2021年,全球范圍內的碳交易市場均異?;钴S,碳價對各國溫室氣體排放的約束力也日益增強。
作為全球最成熟的碳交易市場,歐盟碳排放交易呈現出空前活力。自1月起,歐盟碳價宛如坐上了“云霄飛車”,從32歐元/噸起,一路“高歌猛進”,在12月直沖90歐元/噸的高位。
韓國、新西蘭以及北美地區的碳交易市場同樣表現不俗。各國制定的碳減排政策讓碳價不斷顯現其真正價值。
尤為引人矚目的是,2021年,中國碳市場正式開市,為全球碳交易增添了重要力量。一年間,中國碳市場成交量持續攀升,不僅成為國內減排的重要抓手,同時也對全球減排起到了推動、促進作用。
2021年5月,與歐盟一海相隔的英國推出了獨立的全國性碳市場;8月,日本也公布了碳市場啟動計劃,預計在未來一年內實現全國性碳交易。
排放有成本,共識已達成。碳市場的逐步成熟、碳價的不斷上漲已經成為全球各行各業加大投資清潔技術的主要推動力。隨著各國碳交易體系不斷擴大涵蓋的行業范圍,碳市場有望成為推動全球減排的又一重要“利器”。
“北溪2號”竣工即成擺設 俄美歐能源博弈升級
命運多舛的“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雖然趕在2021年末完成鋪設,但何時“通氣”卻成了未知數。隨著德國前總理默克爾離任,“北溪2號”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原計劃2021年內獲得開通許可證,被推遲到2022年下半年。
“北溪2號”難“通氣”的背后,一方面是美國一直阻撓歐洲和俄羅斯增進能源聯系,希望自己的LNG能敲開歐洲的大門,同時也是忌憚俄羅斯進一步提升能源實力,從而在經濟和地緣政治方面勝過自己。另一方面,烏克蘭、波蘭等國的強烈反對,也讓歐盟頭疼不已。
“北溪2號”已淪為大國博弈的籌碼,即便正式“通氣”未來也將面臨諸多變數。
事實上,在清潔能源可以完全“獨當一面”之前,歐洲對化石能源的需求只高不低,而截至目前,歐洲超過1/3的天然氣供應來自俄羅斯,相較于美國昂貴且運輸風險較大的船運LNG,管道天然氣才是高性價比選擇。因此,多一條天然氣管道,無異于為歐洲地區能源安全多加了一層保障。
版權所有:山西雙良再生能源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晉ICP備12007302號-1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太原